如何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思考
來源: 點擊:82190次
2013-09-17
A+ A-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13年23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推進我國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與技術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通知》要求“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城市排水、交通、氣象、消防、園林綠化、市容、環衛、防洪等有關部門的職責,形成工作合力”,這些既給城市排水行業發展帶來機遇,也使得我們面臨巨大的挑戰。
《通知》第三部分,提出了加快設施建設的具體工作要求,其中,加快推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建設,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兩項工作,是當前排水行業設計與應用研究人員面臨的具體任務。
1 雨污分流管網改造
1.1 雨污混接對排澇功能的損害
雨水、污水混接對排澇安全的影響,《通知》給予了高度關注。雨污混接嚴重影響污水收集效率,為了提高污水收集效率,各地均積極落實混接雨水系統的旱流截污,這對提高污水收集率發揮了很好的效果。然而,現有的雨水系統截污設施,截流能力很小、多數不具備雨天截流能力。比如,上海市新建雨水系統,要求配套的旱流截污設施的截流能力不小于服務區域旱流污水流量的40%。與完善的合流制系統相比,這類截污設施降雨之前難以將系統水位控制在合理的高程。雨水管網在暴雨發生之前充滿度很高,原有調節空間被擠占,在設計降雨重現期下容易發生路面積水,暴雨事件發生澇災的風險增大。管網內旱流污水水量很大,降雨事件的不確定性與高發生頻率,使得運行管理人員在保證排澇安全與減少雨天污染方面陷于兩難困境。
1.2 雨污分流改造的適用范圍
實現雨污分流改造,消除雨水管網的旱流污染問題,自然消除了雨水管網不便預降水位的困難。對于服務面積較小的小區排水系統較易實現雨污分流建設或改造,而對于服務面積較大的市政排水系統則很難實現。根據同濟大學在上海市以及合肥市的現場調查經驗,最近幾年新建的分流制小區,有一部分旱流流量很小,基本上實現了雨污分流;另外一部分分流制小區,旱流水量以洗滌廢水為主,污染負荷相對較低。然而,服務面積較大的市政排水系統,大多數存在明顯的雨污混接,旱流水質與合流制系統相差無幾。這是因為,排水系統服務范圍內新舊建筑混雜,老的小區內部以及市政系統的管道混亂,不少地塊中的管網名義上是分流制,實際上雨水、污水2套管網都不完整,雨水、污水的確切排除路徑難以確認。根據同濟大學在上海與合肥開展的多年水質調查結果,混接率大于40%,雨水系統旱流污水的濃度就與合流制系統接近,只要數天沒有明顯降雨,旱流污水即充斥整個雨水管網。
實現雨污分流改造不僅是一項長期的、在操作上困難很大的工作,對一些水體缺少環境容量,面源污染負荷很高的城市,這樣做是否符合今后長期發展的要求,仍存在疑問。以上海市為例,根據上海城市河網的環境容量,結合上海分流制系統雨天出流水質,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在近期提交的上海市面源污染控制規劃中提出:分流制系統必須控制相當于5mm降雨產生的徑流,才能保證上海城區受納水體達到規劃水質標準;而對合流制系統,需要控制的溢流水量的相應估算值為相當于11mm降雨,也就是采用分流制系統不能解決雨天污染問題,且分流制系統需要控制的雨天水量與合流制相差不很大。綜合上述情況,筆者建議,對存在比較多的小區內、建筑物內的雨污混接,實行分流制后仍然需要處理較多的雨天出流水量的城市,完善排水管網的功能的努力方向,宜采用提高現有雨水系統的截流能力,同時增加雨天水量的處理能力,這與《通知》提出的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混接雨水系統的改造要求一致。具體對哪些類型的混接雨水系統適合進行嚴格的雨污分流改造,哪些宜首先考慮完善排水系統的功能,各地可以結合當地改造工程的案例分析結果總結確定。作為“十一五”水專項“城市排水管網系統優化模式和管理技術研究”課題的成果之一,同濟大學與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提出了《城市排水模式選擇技術指南》,雖然該指南主要目的是為新建排水系統的規劃方案決策提供指導,其提出的決策思路與指標體系對雨污分流改造也具有參考價值。
1.3 改造工程中需關注的問題
對難以實現雨污分流的混接雨水系統的改造,在增加截流能力、提高雨天水量處理能力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以下問題。
(1)重力淹沒出流排放口的河水倒灌控制。大口徑拍門工作不可靠,目前采用鴨舌閥的城市不多,采用閘閥的城市很多。閘閥啟閉不方便,經常是降雨季節閘門長期不關閉,造成該時段旱流污水收集率下降,增加雨天截流能力更無從談起。據悉寧波城區已普遍采用了鴨舌閥并妥善解決了鴨舌閥的安裝空間問題。
(2)重力截留干管中雨天流量的控制與分配。新建沿河重力截流干管通常具有一定的雨天截流容量。然而,同一干管服務區域不同地塊的高程可能存在明顯差異。在截流輸送雨天水量時,從不同支管進入干管的雨水流量與設計截留相比容易發生差別,低洼地塊的雨污水不能有效截流,并可能增加積水的風險。建議新建截流系統采用排水管網水力模型進行總體評估,考慮采用流量調節器等流量控制設施。此外,為提高泵排系統的排澇安全程度,上海市排水管理部門通常將相鄰的雨水或合流制系統的管道側向連通,在2個系統的干管高程或坡度相差明顯的情況下,這種連通易造成越流,會增加發生雨澇的風險。
2 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
低影響開發理念在國內已經逐步受到重視,《通知》要求在推行低影響開發過程中,排水系統建設與城市開發、道路建設、園林綠化部門統籌協調,筆者理解這意味著在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方面已給予排水行業較多的話語權。然而,對如何有效地推進低影響開發技術的實際應用,我們自身的準備不足:缺乏應用研究的技術儲備,對不同應用條件下低影響開發建設的定位缺少探討,對已建的少數工程應用案例缺少評估總結。
2.1 低影響開發設施的合理定位
低影響開發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城市雨水管理領域的體現,是今后排水系統規劃與建設的指導思想,這點毋庸置疑。然而,不同人口密度、土地開發強度、經濟發展條件的國家與地區,對低影響開發的要求與理解存在差異。一些發達國家判別是否實行了低影響開發的標準,是開發之后場地的水文條件較開發之前基本保持不變。單個低影響開發設施的水量控制標準,按照1年一遇或更高重現期的暴雨設計是常見的情況。根據我國的城市人均建設用地標準,這樣的低影響開發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是不可能實現的。貫徹源頭控制的理念,盡可能自源頭開始全方位控制徑流水量和面源污染負荷是原則,貫徹這一原則的措施不能離開當地的實施條件。簡言之,對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指標85~105m2的國內大中城市,傳統的排水管渠仍是排水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低影響開發設施宜主要用于控制發生頻率高的中小降雨事件的污染負荷,延滯削減暴雨洪峰,彌補傳統排水設施的不足,這應該成為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的主導思想。在低影響開發的規劃與設計中,明確目標與定位有利于相關工作穩步推進。
2.2 加強技術研究的重點
美國許多州均有自己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指南,而且經常更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的綠地面積少,公共開放空間小,南方地區土壤透水性差,地下水位很高。按照國外的技術標準,一些低影響開發技術設施在我國南方地區不適合應用,比如在國外應用廣泛的生物滯留設施(雨水花園)。需要針對各地的具體情況,研究適合當地條件的技術措施與設計參數。低影響開發技術研究,本應屬于技術應用研究范疇,目的在于根據現場試驗與工程應用結果,發現與解決具體問題,推動技術的應用。筆者以為,國內目前不僅相關研究的基礎薄弱,投入嚴重不足,而且有限的力量沒有集中到刀口上。比如,對徑流中磷、氨氮以及重金屬等污染物的高效吸附材料研究,多年前在農業面源污染的濕地治理等方面已有類似的研究,而對徑流中多環芳烴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與機制等內容,對于低影響開發的工程應用似乎并不重要。出現這樣的問題,與應用技術研究缺少必要的支持,未能與工程建設需要結合有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與土地開發商等技術應用主體,在缺乏基本的前期研究情況下,參照國外的經驗或技術指南,直接建造了一些低影響開發工程設施,設施建成后很少開展運行效果的評估總結。加強高校等技術研究單位與應用單位的溝通合作,明確適合當地條件的主要低影響開發技術類型,由地方政府與技術應用單位提供支持以開展現場實驗與應用研究,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推動工程應用;對已建成的設施開展運行效果評估,以總結推廣經驗,是今后技術研發推廣的主要任務。
根據國內城市土地資源嚴重緊缺的狀況,從工程應用的角度研究適合當地條件的綠色屋面、滲透性鋪面等技術的實施要點與設計參數,研究地下水位高、土壤滲透性能差的地區應用雨水花園的技術改進措施,是近期應用研究工作的重點。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壤、地下水位、降雨特性、地面坡度以及土地緊缺程度不同,同一類設施在不同應用場合的技術細節會有明顯不同。正在實施的住建部“十二五”水專項中有關低影響開發的項目,可望為相關技術研發提供有力支撐。
2.3 保障機制的建設
推進低影響開發建設,需要得到城市規劃、園林綠化與市政道路等部門的配合與支持,同時需要土地開發主體在開發地塊內按照要求實施徑流源頭控制措施。對后者,《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已經提出了一些要求,2006年版規范正在修改完善。而在城市尺度上推進相關工作,一方面需要制定技術標準與指南,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法規與管理辦法。
即使在地下水位較低、土壤滲透性較好的地區,采用下凹綠地、雨水花園等徑流滯留滲透設施,也會對綠地的景觀效果造成不利影響,會大大增加管理成本。考慮到現有城市綠地面積不足,對綠地的景觀等主要功能非常重視,要求園林綠化等部門給予配合,重要的不是宣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是確定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技術措施,并通過政策法規明確各方責任。采用滲透性鋪面也面臨類似的問題:若要達到相同的承載能力,將會導致建設投資提高,建成后的維護與修復工作量也將增加。爭取其他部門的合作,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排水行業的專業人員拿出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與解決方案。鑒于目前在技術與工程經驗方面均缺乏積累,筆者以為,迫切的工作不是組織力量編制技術標準,而是不同地區、不同自然地理條件的城市抓緊研究確定適合當地條件的低影響開發設施的類型,開展應用研究與經驗總結,編制地方技術標準與單項設施的技術指南。在明確技術的特點與投資、管理費用的前提下,制定推進低影響開發建設的地方管理辦法。厚積薄發,而后充實而權威的行業和國家標準可以較快地編制完成。
3 結語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13年23號文件,為推動城市排水防澇事業的技術進步與管理水平提高提供了契機。排水行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應抓住契機,根據當地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開展應用研究與工程實踐,以推動《通知》精神的落實。《通知》在“加快設施建設”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排水行業技術人員在今后工作中的主要任務。雨污分流排水管網的改造工作,宜根據現狀管網的具體情況與今后水環境保護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改造策略。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應從鼓勵各地開展應用研究與工程實踐入手,逐步提升到建立技術標準與管理法規。愿我們共同努力推動我國城市防澇事業不斷發展。
《通知》第三部分,提出了加快設施建設的具體工作要求,其中,加快推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建設,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兩項工作,是當前排水行業設計與應用研究人員面臨的具體任務。
1 雨污分流管網改造
1.1 雨污混接對排澇功能的損害
雨水、污水混接對排澇安全的影響,《通知》給予了高度關注。雨污混接嚴重影響污水收集效率,為了提高污水收集效率,各地均積極落實混接雨水系統的旱流截污,這對提高污水收集率發揮了很好的效果。然而,現有的雨水系統截污設施,截流能力很小、多數不具備雨天截流能力。比如,上海市新建雨水系統,要求配套的旱流截污設施的截流能力不小于服務區域旱流污水流量的40%。與完善的合流制系統相比,這類截污設施降雨之前難以將系統水位控制在合理的高程。雨水管網在暴雨發生之前充滿度很高,原有調節空間被擠占,在設計降雨重現期下容易發生路面積水,暴雨事件發生澇災的風險增大。管網內旱流污水水量很大,降雨事件的不確定性與高發生頻率,使得運行管理人員在保證排澇安全與減少雨天污染方面陷于兩難困境。
1.2 雨污分流改造的適用范圍
實現雨污分流改造,消除雨水管網的旱流污染問題,自然消除了雨水管網不便預降水位的困難。對于服務面積較小的小區排水系統較易實現雨污分流建設或改造,而對于服務面積較大的市政排水系統則很難實現。根據同濟大學在上海市以及合肥市的現場調查經驗,最近幾年新建的分流制小區,有一部分旱流流量很小,基本上實現了雨污分流;另外一部分分流制小區,旱流水量以洗滌廢水為主,污染負荷相對較低。然而,服務面積較大的市政排水系統,大多數存在明顯的雨污混接,旱流水質與合流制系統相差無幾。這是因為,排水系統服務范圍內新舊建筑混雜,老的小區內部以及市政系統的管道混亂,不少地塊中的管網名義上是分流制,實際上雨水、污水2套管網都不完整,雨水、污水的確切排除路徑難以確認。根據同濟大學在上海與合肥開展的多年水質調查結果,混接率大于40%,雨水系統旱流污水的濃度就與合流制系統接近,只要數天沒有明顯降雨,旱流污水即充斥整個雨水管網。
實現雨污分流改造不僅是一項長期的、在操作上困難很大的工作,對一些水體缺少環境容量,面源污染負荷很高的城市,這樣做是否符合今后長期發展的要求,仍存在疑問。以上海市為例,根據上海城市河網的環境容量,結合上海分流制系統雨天出流水質,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在近期提交的上海市面源污染控制規劃中提出:分流制系統必須控制相當于5mm降雨產生的徑流,才能保證上海城區受納水體達到規劃水質標準;而對合流制系統,需要控制的溢流水量的相應估算值為相當于11mm降雨,也就是采用分流制系統不能解決雨天污染問題,且分流制系統需要控制的雨天水量與合流制相差不很大。綜合上述情況,筆者建議,對存在比較多的小區內、建筑物內的雨污混接,實行分流制后仍然需要處理較多的雨天出流水量的城市,完善排水管網的功能的努力方向,宜采用提高現有雨水系統的截流能力,同時增加雨天水量的處理能力,這與《通知》提出的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混接雨水系統的改造要求一致。具體對哪些類型的混接雨水系統適合進行嚴格的雨污分流改造,哪些宜首先考慮完善排水系統的功能,各地可以結合當地改造工程的案例分析結果總結確定。作為“十一五”水專項“城市排水管網系統優化模式和管理技術研究”課題的成果之一,同濟大學與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提出了《城市排水模式選擇技術指南》,雖然該指南主要目的是為新建排水系統的規劃方案決策提供指導,其提出的決策思路與指標體系對雨污分流改造也具有參考價值。
1.3 改造工程中需關注的問題
對難以實現雨污分流的混接雨水系統的改造,在增加截流能力、提高雨天水量處理能力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以下問題。
(1)重力淹沒出流排放口的河水倒灌控制。大口徑拍門工作不可靠,目前采用鴨舌閥的城市不多,采用閘閥的城市很多。閘閥啟閉不方便,經常是降雨季節閘門長期不關閉,造成該時段旱流污水收集率下降,增加雨天截流能力更無從談起。據悉寧波城區已普遍采用了鴨舌閥并妥善解決了鴨舌閥的安裝空間問題。
(2)重力截留干管中雨天流量的控制與分配。新建沿河重力截流干管通常具有一定的雨天截流容量。然而,同一干管服務區域不同地塊的高程可能存在明顯差異。在截流輸送雨天水量時,從不同支管進入干管的雨水流量與設計截留相比容易發生差別,低洼地塊的雨污水不能有效截流,并可能增加積水的風險。建議新建截流系統采用排水管網水力模型進行總體評估,考慮采用流量調節器等流量控制設施。此外,為提高泵排系統的排澇安全程度,上海市排水管理部門通常將相鄰的雨水或合流制系統的管道側向連通,在2個系統的干管高程或坡度相差明顯的情況下,這種連通易造成越流,會增加發生雨澇的風險。
2 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
低影響開發理念在國內已經逐步受到重視,《通知》要求在推行低影響開發過程中,排水系統建設與城市開發、道路建設、園林綠化部門統籌協調,筆者理解這意味著在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方面已給予排水行業較多的話語權。然而,對如何有效地推進低影響開發技術的實際應用,我們自身的準備不足:缺乏應用研究的技術儲備,對不同應用條件下低影響開發建設的定位缺少探討,對已建的少數工程應用案例缺少評估總結。
2.1 低影響開發設施的合理定位
低影響開發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城市雨水管理領域的體現,是今后排水系統規劃與建設的指導思想,這點毋庸置疑。然而,不同人口密度、土地開發強度、經濟發展條件的國家與地區,對低影響開發的要求與理解存在差異。一些發達國家判別是否實行了低影響開發的標準,是開發之后場地的水文條件較開發之前基本保持不變。單個低影響開發設施的水量控制標準,按照1年一遇或更高重現期的暴雨設計是常見的情況。根據我國的城市人均建設用地標準,這樣的低影響開發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是不可能實現的。貫徹源頭控制的理念,盡可能自源頭開始全方位控制徑流水量和面源污染負荷是原則,貫徹這一原則的措施不能離開當地的實施條件。簡言之,對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指標85~105m2的國內大中城市,傳統的排水管渠仍是排水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低影響開發設施宜主要用于控制發生頻率高的中小降雨事件的污染負荷,延滯削減暴雨洪峰,彌補傳統排水設施的不足,這應該成為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的主導思想。在低影響開發的規劃與設計中,明確目標與定位有利于相關工作穩步推進。
2.2 加強技術研究的重點
美國許多州均有自己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指南,而且經常更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的綠地面積少,公共開放空間小,南方地區土壤透水性差,地下水位很高。按照國外的技術標準,一些低影響開發技術設施在我國南方地區不適合應用,比如在國外應用廣泛的生物滯留設施(雨水花園)。需要針對各地的具體情況,研究適合當地條件的技術措施與設計參數。低影響開發技術研究,本應屬于技術應用研究范疇,目的在于根據現場試驗與工程應用結果,發現與解決具體問題,推動技術的應用。筆者以為,國內目前不僅相關研究的基礎薄弱,投入嚴重不足,而且有限的力量沒有集中到刀口上。比如,對徑流中磷、氨氮以及重金屬等污染物的高效吸附材料研究,多年前在農業面源污染的濕地治理等方面已有類似的研究,而對徑流中多環芳烴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與機制等內容,對于低影響開發的工程應用似乎并不重要。出現這樣的問題,與應用技術研究缺少必要的支持,未能與工程建設需要結合有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與土地開發商等技術應用主體,在缺乏基本的前期研究情況下,參照國外的經驗或技術指南,直接建造了一些低影響開發工程設施,設施建成后很少開展運行效果的評估總結。加強高校等技術研究單位與應用單位的溝通合作,明確適合當地條件的主要低影響開發技術類型,由地方政府與技術應用單位提供支持以開展現場實驗與應用研究,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推動工程應用;對已建成的設施開展運行效果評估,以總結推廣經驗,是今后技術研發推廣的主要任務。
根據國內城市土地資源嚴重緊缺的狀況,從工程應用的角度研究適合當地條件的綠色屋面、滲透性鋪面等技術的實施要點與設計參數,研究地下水位高、土壤滲透性能差的地區應用雨水花園的技術改進措施,是近期應用研究工作的重點。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壤、地下水位、降雨特性、地面坡度以及土地緊缺程度不同,同一類設施在不同應用場合的技術細節會有明顯不同。正在實施的住建部“十二五”水專項中有關低影響開發的項目,可望為相關技術研發提供有力支撐。
2.3 保障機制的建設
推進低影響開發建設,需要得到城市規劃、園林綠化與市政道路等部門的配合與支持,同時需要土地開發主體在開發地塊內按照要求實施徑流源頭控制措施。對后者,《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已經提出了一些要求,2006年版規范正在修改完善。而在城市尺度上推進相關工作,一方面需要制定技術標準與指南,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法規與管理辦法。
即使在地下水位較低、土壤滲透性較好的地區,采用下凹綠地、雨水花園等徑流滯留滲透設施,也會對綠地的景觀效果造成不利影響,會大大增加管理成本。考慮到現有城市綠地面積不足,對綠地的景觀等主要功能非常重視,要求園林綠化等部門給予配合,重要的不是宣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是確定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技術措施,并通過政策法規明確各方責任。采用滲透性鋪面也面臨類似的問題:若要達到相同的承載能力,將會導致建設投資提高,建成后的維護與修復工作量也將增加。爭取其他部門的合作,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排水行業的專業人員拿出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與解決方案。鑒于目前在技術與工程經驗方面均缺乏積累,筆者以為,迫切的工作不是組織力量編制技術標準,而是不同地區、不同自然地理條件的城市抓緊研究確定適合當地條件的低影響開發設施的類型,開展應用研究與經驗總結,編制地方技術標準與單項設施的技術指南。在明確技術的特點與投資、管理費用的前提下,制定推進低影響開發建設的地方管理辦法。厚積薄發,而后充實而權威的行業和國家標準可以較快地編制完成。
3 結語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13年23號文件,為推動城市排水防澇事業的技術進步與管理水平提高提供了契機。排水行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應抓住契機,根據當地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開展應用研究與工程實踐,以推動《通知》精神的落實。《通知》在“加快設施建設”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排水行業技術人員在今后工作中的主要任務。雨污分流排水管網的改造工作,宜根據現狀管網的具體情況與今后水環境保護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改造策略。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應從鼓勵各地開展應用研究與工程實踐入手,逐步提升到建立技術標準與管理法規。愿我們共同努力推動我國城市防澇事業不斷發展。
鑄鐵排水管行業動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