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成就鑄鐵排水管行業先鋒-專訪興華鑄造胡亮
來源: 點擊:81505次
2013-09-05
A+ A-
胡亮是河北徐水縣人。雖然祖上幾代都是農民,但30歲的他現在已擁有一家年產值上千萬的工廠--興華鑄造有限公司,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企業家。他的工廠有500余名員工,生產各類建筑用鑄鐵排水管件及配件共900多種產品。工廠在北京、沈陽、西安、長沙等地設立了銷售公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同時還有部分產品銷往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胡亮坦言,工廠是從他父親手中接過來的。
1978年,中國實施農村土地聯產承包制,胡亮家所在的人民公社和生產隊解散了。原來曾在生產隊開辦的鑄造廠當模型工的父親,決定自己開一間鑄造廠。
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上年紀的中國人都知道,自己開辦工廠被認為是搞資本主義,在過去連想也不敢想。但改革開放打破了這一思想禁錮,“致富”成了開辦工廠的動力。“那時的農民太窮了,辦工廠是最有可能盡快掙到錢的辦法。”胡亮說。那時工廠主要生產傳統的暖氣片、排水管等產品,三四十名工人都是當地的農民。
1996年,高中畢業的胡亮到父親的工廠做事。“那時工廠的生產、銷售、管理都是父親一個人管,我去了就幫他打打雜,做得最多的,是到北京跑銷售。那時的條件很艱苦,我們在北京只能租住在地下室里。”想起那時的情景,胡亮很有些感慨。
1999年前后,市場上出現了PVC塑料管材。由于這種新材料可以部分替代鑄鐵管件,因此擠壓了傳統鑄鐵管件的市場空間,競爭異常激烈起來。他們這個由幾十個農民組建起來的工廠面臨著很大沖擊。胡亮說:“我父親當時身體不太好,加上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局限,使他難以堅持下去,所以就把工廠交給我了。”
此時,胡亮辦工廠的想法已不僅僅是“致富”那么簡單了。在中國市場經濟逐漸走向成熟,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的社會環境下,胡亮看到在大規模的城市化浪潮中,建筑行業迅猛發展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正是他的工廠生存和發展的機遇。同時他也看到,鑄鐵管件的耐用、堅固等特點是PVC材料所不具備的優勢。他相信能把工廠做大做強。
激烈的市場競爭是胡亮這樣年輕的民營企業經營者最好的老師。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他們逐漸克服原有的農民意識和短視行為,用更加規范的生產、管理模式來經營工廠。他逐漸采用了質量管理體系、技術工藝標準、售后服務規范這些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他聘請了管理、設計、技術、營銷等多種專業人才。他還多方籌資,更新設備,淘汰落伍的老產品,研發設計新產品、新工藝,以多元化的產品占領市場。
不久前,胡亮對工廠鑄造用的沖天爐進行了改造,有效降低了對環境的粉塵污染。胡亮說:“鑄造業對環境有影響,現在政府在這方面要求越來越嚴格,對環境造成危害的話,會直接影響我們工廠的形象和發展。為此,即使是增加了生產成本,我們也要做,這是事關企業生存發展的事。”
胡亮的工廠現在發展得很好。他說:“現在我們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況比過去好了很多,過去那種政府部門亂收費的情況少了,這讓我們減輕了很多負擔。當然,難題總是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的。例如現在原材料漲價,人工費漲價,而我們的產品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不能水漲船高,成本上漲的壓力就要企業自己想辦法消化。”
其實,更大的壓力來自企業的資金周轉。目前像胡亮這樣的中小型民營企業,要得到銀行貸款很困難。一方面緣于現在一些大銀行的管理審批制度缺少靈活性,另一方面,這些企業規模小,資金少,有些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很難找到有信譽、有實力的擔保。胡亮說,他們基本上不貸款,盡量靠自己的資金周轉,因此壓力很大。遇到難題時,只能是欠三角債,拖到資金稍緩時再還款。這是許多中小企業的無奈之舉。
但胡亮對自己的工廠還是充滿希望。這幾年,他看到國內建筑行業在產品的種類和設計上,正逐漸認同人性化、環保等新的理念和規范要求。這讓他看到了自己的產品需要更新和進步的地方,也看到工廠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胡亮坦言,工廠是從他父親手中接過來的。
1978年,中國實施農村土地聯產承包制,胡亮家所在的人民公社和生產隊解散了。原來曾在生產隊開辦的鑄造廠當模型工的父親,決定自己開一間鑄造廠。
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上年紀的中國人都知道,自己開辦工廠被認為是搞資本主義,在過去連想也不敢想。但改革開放打破了這一思想禁錮,“致富”成了開辦工廠的動力。“那時的農民太窮了,辦工廠是最有可能盡快掙到錢的辦法。”胡亮說。那時工廠主要生產傳統的暖氣片、排水管等產品,三四十名工人都是當地的農民。
1996年,高中畢業的胡亮到父親的工廠做事。“那時工廠的生產、銷售、管理都是父親一個人管,我去了就幫他打打雜,做得最多的,是到北京跑銷售。那時的條件很艱苦,我們在北京只能租住在地下室里。”想起那時的情景,胡亮很有些感慨。
1999年前后,市場上出現了PVC塑料管材。由于這種新材料可以部分替代鑄鐵管件,因此擠壓了傳統鑄鐵管件的市場空間,競爭異常激烈起來。他們這個由幾十個農民組建起來的工廠面臨著很大沖擊。胡亮說:“我父親當時身體不太好,加上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局限,使他難以堅持下去,所以就把工廠交給我了。”
此時,胡亮辦工廠的想法已不僅僅是“致富”那么簡單了。在中國市場經濟逐漸走向成熟,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的社會環境下,胡亮看到在大規模的城市化浪潮中,建筑行業迅猛發展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正是他的工廠生存和發展的機遇。同時他也看到,鑄鐵管件的耐用、堅固等特點是PVC材料所不具備的優勢。他相信能把工廠做大做強。
激烈的市場競爭是胡亮這樣年輕的民營企業經營者最好的老師。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他們逐漸克服原有的農民意識和短視行為,用更加規范的生產、管理模式來經營工廠。他逐漸采用了質量管理體系、技術工藝標準、售后服務規范這些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他聘請了管理、設計、技術、營銷等多種專業人才。他還多方籌資,更新設備,淘汰落伍的老產品,研發設計新產品、新工藝,以多元化的產品占領市場。
不久前,胡亮對工廠鑄造用的沖天爐進行了改造,有效降低了對環境的粉塵污染。胡亮說:“鑄造業對環境有影響,現在政府在這方面要求越來越嚴格,對環境造成危害的話,會直接影響我們工廠的形象和發展。為此,即使是增加了生產成本,我們也要做,這是事關企業生存發展的事。”
胡亮的工廠現在發展得很好。他說:“現在我們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況比過去好了很多,過去那種政府部門亂收費的情況少了,這讓我們減輕了很多負擔。當然,難題總是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的。例如現在原材料漲價,人工費漲價,而我們的產品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不能水漲船高,成本上漲的壓力就要企業自己想辦法消化。”
其實,更大的壓力來自企業的資金周轉。目前像胡亮這樣的中小型民營企業,要得到銀行貸款很困難。一方面緣于現在一些大銀行的管理審批制度缺少靈活性,另一方面,這些企業規模小,資金少,有些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很難找到有信譽、有實力的擔保。胡亮說,他們基本上不貸款,盡量靠自己的資金周轉,因此壓力很大。遇到難題時,只能是欠三角債,拖到資金稍緩時再還款。這是許多中小企業的無奈之舉。
但胡亮對自己的工廠還是充滿希望。這幾年,他看到國內建筑行業在產品的種類和設計上,正逐漸認同人性化、環保等新的理念和規范要求。這讓他看到了自己的產品需要更新和進步的地方,也看到工廠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鑄鐵排水管行業動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