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價之所以強勢, 這還得追溯到去年開始國家大力施行的“去產能”政策。去年是鋼鐵行業去產能的開局之年,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從實際效果來看,不無道理。去年的去產能效果是低于市場預期的,原因主要在于鋼企的利潤豐厚,且為了維持較可觀的利潤,多數鋼企通過相應的技術改造升級提高自身產能利用率,使得去產能效果打了折扣。從結果來看,2017年采暖季的粗鋼產量實際影響值僅有1250~1400萬噸的水平,離預期的3000萬噸以上產能影響目標有較大差距。
2015~2018年的粗鋼供應量(單位:萬噸)
去年鋼價上漲得益于“地條鋼”的整頓、清除,而今年1、2月份的采暖季限產政府多從民生角度考慮,力度上有所放松。今年6月20日,國新辦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充分印證了環保限產任務作為一項重要國策,只有進行時,絕沒有過去時。
綜觀今年,環保限產的執行力度在不斷加大。3月15日,便打響今年環保督查的“發令槍”。今年的環保限產時間也相對提前,唐山地區8月份就開始大規模限產,超出了市場預期。據統計,唐山限產的日均影響粗鋼產量為7~9萬噸。盡管徐州在環保限產后陸續復產,但復產速度還是相對偏慢,其復產帶來的日均鐵水產量僅為2.5萬噸,比較而言,唐山限產的影響要遠大于徐州復產。綜合測算,8月份限產帶來的粗鋼產量影響約在200萬噸左右。另外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地區是我國的汾渭平原,總產能為4000多萬噸,其中絕大部分是建材,如果下一個限產目標是該地區,那么后期對建材供給端帶來的影響會比較大。
我們再從電爐供應端來看,今年電爐端會有1500萬噸左右的新增產能投放,但這個數量是遠不及環保限產帶來的高爐產能的下降的。考慮到去年是鋼材利潤大幅上升的第一年,當時的產量尚有較大的挖掘空間,而目前粗鋼供給正處于天花板的高位,各個環節的產能利用率均已處于高位,產量的挖掘空間不大,環保限產對鋼價的影響會在今年逐步發酵并達到高峰。目前看,高爐、轉爐基本都處于滿產狀態,一旦限產,很快會對供給端產生重要的影響。截止到目前來看,今年限產的常態化將使高爐的產能利用率長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因此,就供給端而言,今年的供給將始終處于偏緊的狀態,鋼材庫存得以保持低位水平,進而對鋼價始終都會產生較強的支撐。
2015年~2018年螺紋庫存量走勢圖
再來看需求端。在談需求之前,我們先回顧一組經濟數據。據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二季度GDP 同比增6.7%,持平于預期值6.7%,略低于前值6.8%。6月份實體經濟數據方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連續第四個月不及市場預期,1至6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6%,創1995年有記錄以來新低,增速比1-5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7月PMI(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1.2%,較前值51.5%回落0.3個百分點。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經濟部分數據雖有小幅回落,但整體還是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宏觀經濟韌性依然較強,但同時,也反映出基建、地產投資速度放緩,拖累了上半年的鋼材需求。在中美貿易戰仍在繼續的背景下, 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國家審時度勢、英明決策,隨后通過適度靈活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提振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發展,尤其在房產調控不放松的情形下,通過促內需、穩基建的手段來提升經濟活力。
因此,當前市場雖處于傳統的盛夏淡季,低庫存疊加需求端的韌性仍然對鋼價形成較強的支撐。雖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但房屋新屋開工情況依然較好,同時在棚改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利好需求的因素,比如,過去的棚改貨幣化主要作用是去庫存,而目前的棚改實物安置則會加速開工、施工,對鋼材需求也就形成較強的支撐。
制造業是需求端的另一個重要支點,挖掘機銷量的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在50~60%以上的水平,汽車銷售也相對平穩,船舶訂單量的同比增速也在100%以上。制造業的相對穩定,使機械、制造行業的用鋼需求始終偏強。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并把建設綠水青山當成當下乃至中長期一個堅定的奮斗目標,未來環保限產一定會常態化、趨嚴化,供給端保持適度收縮緊平衡的狀態,疊加基建投資需求的刺激拉動,鋼價有望保持震蕩偏強走勢,但同時我們也需關注并警惕中美貿易的進展以及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對市場的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