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該研究項目于2015年啟動,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依托北京市環保局、委托中國環境科學院進行組織。該研究還首次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七省(區、市)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涉及七項污染物、七大類污染源。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該項目研究成果時稱,七省(區、市)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涉及的七項污染物是PM10、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一氧化碳,涉及的七大類污染源包括燃燒源、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生活源、農業源、天然植物源。
該研究項目在建立排放清單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源排放特征、傳輸影響。柴發合說,近年來,在大力協同減排的基礎上,區域空氣質量整體雖有所改善,但排放總量依然較大,治理形勢依然嚴峻,需要區域共同實施更加深度的污染減排。
據了解,北京市作為重點地區城市之一,于2013年1月1日首批開始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這項新版“國標”規定對6項污染物進行連續監測,包括老標準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和新增的PM2.5、臭氧、一氧化碳。其中,PM2.5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第一階段目標值,即35微克/立方米。
“若要實現上述國標,從遠期看,京津冀三地鋼鐵產能要控制在2億噸。”柴發合坦言,主要大氣污染物需在2015年基礎上減排40%至80%,鋼鐵、水泥、石化行業減排潛力最大。
該研究項目還建議,實施大氣環境分區管控,推行差別化能源政策削減煤炭消費總量,推動區域標準統一、技術改造來提高固定源污染治理水平,在繼續推行“車油路提標管控”的基礎上優化區域交通布局、進行綠色交通體系建設。
分析師曾節勝表示,“京津冀三地(主要是河北省),鋼鐵產能近幾年的確減了不少,對鋼鐵供給側改革貢獻比較大,但該區域鋼鐵產能仍然較大,由此也使得其環境很大改善空間。從環境承受力上考慮,有產能縮減的必要,從全國鋼鐵合理布局來考慮,當地明顯是供大于求,也存在壓減的必要。”
曾節勝認為,京津冀的鋼鐵產能可以向西南、華南等一些省份轉移,或向國外轉移。關閉當地的長流程工藝,建設電爐工藝。京津冀估計還有2.8億的鋼鐵產能,未來壓減任務還是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