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中旬召開的第一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上,礦區華鑫變壓器有限公司生產的隔爆型稀土永磁電機十分搶眼。廣東佛山南海道眾五金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當場拍板,和華鑫公司簽訂了投資8000萬元的合同。近年來,礦區著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秉承改革、創新、突破、跨越的主旋律,從機制變革人手,強抓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促使相關產品升級換代,華鑫電器、華越機械等企業的產品已經與國內最先進的同行業企業站在了同——起跑線上。礦區以創新為動力,用新思路、新機制、新體制、新方式走出一條振興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的新路子,用改革的辦法、開放的思路、創新的精神使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持續保持了強勁的跨越式發展勢頭。
礦區目前共有本類企業42戶, 占全區工業企業總數的 27.5%;從業人員5459人,占 7.3%;資產總計72019萬元,占 2.4%。全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企業有國有企業1家,其他責任公司16家,私營有限責任公司3家,集體8家,股份合作8家,股份有限公司1家,私營股份有限公司2家,中外合資經營1家,私營獨資2家。企業主要從事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結構性金屬制品制造,“金翼”和“華寅”牌液壓支架、“奧倫”牌礦用織物整芯阻燃輸送帶、“新派”牌給排水管件獲得了省優產品稱號,相關產品供需旺盛,不僅滿足廠陽煤集團生產需求,有的產品還銷往全國各地和國外市場-截至今年11月底,全區規模以上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5億元,同比增長52.6%,實現增加值1.59億元,同比增長49.6%。
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以前是礦區工業的“小插曲”之一,現在卻成了礦區從地下產業轉向地面企業的主力產業。近年來,礦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共有近200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尤其是2003年以來,礦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共有50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其中杜志剛獲得的61項專利中有45項和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有關。礦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實現了從“礦區仿造”到“礦區創造”的跨越,相關企業從作坊式的小打小鬧發展成了現代化的產業集群,為全市乃至山西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十五”期間,我市被確定為山西省制造業信息化六個重點示范城市之一。全省、全市的“十一五”規劃都將提升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市十次黨代會上,我市又提出了“兩先”和“打造中國‘魯爾區’,建設晉東明珠城”的目標。怎樣抓住歷史性機遇乘勢而上,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呢?礦區以陽煤集團企業生產“內需”為保障,依托現有機械加工和技術優勢,形成了以華越機械、華鑫電器為龍頭,恒軒機械、鑫盛托輥、華茂截齒、金法支護等重點企業為支撐的煤礦機械制造業格局。為了加強企業間的協作配合,全面運用新技術、新工藝,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礦區提出了“構建煤礦機械制造產業集群,打造煤礦機械制造基地”的構想。在對全區制造業現狀開展調查分析、了解掌握全國同行業發展情況、借鑒先進地區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后,礦區針對性地確定了制造業發展的目標、布局、規模、結構等規劃。區委、區政府全力推進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基地建設,培育、壯大礦山裝備制造企業“三大方陣”,即以華越、華鑫為龍頭的第一方陣,以盛德、恒軒、鑫源、光遠等為骨干的第二方陣,以鑫盛、金法支護等為支撐的第三方陣,形成產業集群,同時制定了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外延式擴張為輔的戰略,強調精化主線,充分挖掘企業存量資源,使企業成為質量效益型企業。
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一度是礦區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的通病,被形容為“傻大黑粗”。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礦區的相關企業充分認識到市場競爭就是產品競爭,產品競爭就是技術競爭,技術競爭就是人才競爭。山西華鑫變壓器有限公司從2003年4月四礦宣布破產后,企業改制為民營股份制企業,完全開始了“自己的命運要自己掌握”的拼爭。 2005年9月,他們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產品研發中心——北京浩普華鑫電器技術有限公司,特邀42名博士生導師、博土生、高級工程師、碩士生、本科生為企業所用,為華鑫公司產品升級和新產品開發創造了條件。通過積極引進技術人才,研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環保產品,企業開發生產的各種礦用電器設備遠銷寧夏、遼寧及我省各大煤礦,并銷售到了越南、朝鮮等地。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現有員55781人,資本金2400萬元,總資產3.19億元,資產總額占整個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的44.3%。
恒匯液壓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伊始,由于資金問題,企業舉步維艱。得知這一情況后,礦區鑫利鑫擔保有限公司為其貸款50萬元,企業如虎添翼,能生產300余種不同規格的產品,2005年產值達300余萬元,今年10月產值已達600 萬元;宏廈三建在貴石溝工業園區有一片閑置廠房、場地約50畝,礦區協調陽煤集團五礦,在這片閑置土地,外加區直型煤廠的30畝土地上,確定了兩個新項目。其中礦用鋼絲繩項目的第一批設備已于今年7月20日安裝到位,投產后產值可達1000萬元以上;此外,新上馬的鑫源電線電纜今年10月已經完成產值 6000余萬元,各地定單紛至沓來,銷售率達133%。為了更好地架通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礦區加大了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2006年12月成立了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協會,通過了解市場動態、研究行業發展方向、制定行業公約、開展行業自律等形式,向會員提供信息、建議、指導等服務,有效促進政、企雙向溝通,加強同行業聯絡合作,使企業逐步實現了技術資源、市場資源的共享,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在成立協會的基礎上,礦區還組建了以政府出資為主的政策性信用擔保中心,對經濟效益好、信譽度高、市場前景好的成長型企業進行扶持,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品牌創建、技術升級、人才積聚等信息數據庫,簿辦了“礦區中小企業信息網”,搭建了行業信息平臺,籌建了中小企業輔導服務中心,鼓勵、支持社會有識之士興辦、創辦各類民營企業,為創業者提供市場信息、項目推介、產品指導、企業設計、營銷策劃等全方位服務。
礦區還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積聚人才、積聚創新能力的洼地效應,發揮工業園區在生產能力的延續、核心技術的開發應用、勞動力素質的逐步提升等方面強者恒強的積累效應,于2004年11月成立了貴石溝工業園區,緊緊抓住國家加快晉東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的機遇,圍繞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更好發揮園區資源聚集和優化組合功能,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設備更新和產品嫁接,積極引進培育優勢項目,穩步推進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的步伐,用兩年多的時間就使園區內的企業,由建園時的23家,發展成了今天的48家。如今,礦區眾多企業正在堅持走技術創新、優勢互補之路,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高“智造”水平!
(郭玉田 荊升文)
礦區目前共有本類企業42戶, 占全區工業企業總數的 27.5%;從業人員5459人,占 7.3%;資產總計72019萬元,占 2.4%。全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企業有國有企業1家,其他責任公司16家,私營有限責任公司3家,集體8家,股份合作8家,股份有限公司1家,私營股份有限公司2家,中外合資經營1家,私營獨資2家。企業主要從事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結構性金屬制品制造,“金翼”和“華寅”牌液壓支架、“奧倫”牌礦用織物整芯阻燃輸送帶、“新派”牌給排水管件獲得了省優產品稱號,相關產品供需旺盛,不僅滿足廠陽煤集團生產需求,有的產品還銷往全國各地和國外市場-截至今年11月底,全區規模以上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5億元,同比增長52.6%,實現增加值1.59億元,同比增長49.6%。
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以前是礦區工業的“小插曲”之一,現在卻成了礦區從地下產業轉向地面企業的主力產業。近年來,礦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共有近200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尤其是2003年以來,礦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共有50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其中杜志剛獲得的61項專利中有45項和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有關。礦區的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實現了從“礦區仿造”到“礦區創造”的跨越,相關企業從作坊式的小打小鬧發展成了現代化的產業集群,為全市乃至山西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十五”期間,我市被確定為山西省制造業信息化六個重點示范城市之一。全省、全市的“十一五”規劃都將提升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市十次黨代會上,我市又提出了“兩先”和“打造中國‘魯爾區’,建設晉東明珠城”的目標。怎樣抓住歷史性機遇乘勢而上,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呢?礦區以陽煤集團企業生產“內需”為保障,依托現有機械加工和技術優勢,形成了以華越機械、華鑫電器為龍頭,恒軒機械、鑫盛托輥、華茂截齒、金法支護等重點企業為支撐的煤礦機械制造業格局。為了加強企業間的協作配合,全面運用新技術、新工藝,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礦區提出了“構建煤礦機械制造產業集群,打造煤礦機械制造基地”的構想。在對全區制造業現狀開展調查分析、了解掌握全國同行業發展情況、借鑒先進地區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后,礦區針對性地確定了制造業發展的目標、布局、規模、結構等規劃。區委、區政府全力推進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基地建設,培育、壯大礦山裝備制造企業“三大方陣”,即以華越、華鑫為龍頭的第一方陣,以盛德、恒軒、鑫源、光遠等為骨干的第二方陣,以鑫盛、金法支護等為支撐的第三方陣,形成產業集群,同時制定了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外延式擴張為輔的戰略,強調精化主線,充分挖掘企業存量資源,使企業成為質量效益型企業。
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一度是礦區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的通病,被形容為“傻大黑粗”。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礦區的相關企業充分認識到市場競爭就是產品競爭,產品競爭就是技術競爭,技術競爭就是人才競爭。山西華鑫變壓器有限公司從2003年4月四礦宣布破產后,企業改制為民營股份制企業,完全開始了“自己的命運要自己掌握”的拼爭。 2005年9月,他們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產品研發中心——北京浩普華鑫電器技術有限公司,特邀42名博士生導師、博土生、高級工程師、碩士生、本科生為企業所用,為華鑫公司產品升級和新產品開發創造了條件。通過積極引進技術人才,研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環保產品,企業開發生產的各種礦用電器設備遠銷寧夏、遼寧及我省各大煤礦,并銷售到了越南、朝鮮等地。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現有員55781人,資本金2400萬元,總資產3.19億元,資產總額占整個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的44.3%。
恒匯液壓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伊始,由于資金問題,企業舉步維艱。得知這一情況后,礦區鑫利鑫擔保有限公司為其貸款50萬元,企業如虎添翼,能生產300余種不同規格的產品,2005年產值達300余萬元,今年10月產值已達600 萬元;宏廈三建在貴石溝工業園區有一片閑置廠房、場地約50畝,礦區協調陽煤集團五礦,在這片閑置土地,外加區直型煤廠的30畝土地上,確定了兩個新項目。其中礦用鋼絲繩項目的第一批設備已于今年7月20日安裝到位,投產后產值可達1000萬元以上;此外,新上馬的鑫源電線電纜今年10月已經完成產值 6000余萬元,各地定單紛至沓來,銷售率達133%。為了更好地架通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礦區加大了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2006年12月成立了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協會,通過了解市場動態、研究行業發展方向、制定行業公約、開展行業自律等形式,向會員提供信息、建議、指導等服務,有效促進政、企雙向溝通,加強同行業聯絡合作,使企業逐步實現了技術資源、市場資源的共享,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在成立協會的基礎上,礦區還組建了以政府出資為主的政策性信用擔保中心,對經濟效益好、信譽度高、市場前景好的成長型企業進行扶持,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品牌創建、技術升級、人才積聚等信息數據庫,簿辦了“礦區中小企業信息網”,搭建了行業信息平臺,籌建了中小企業輔導服務中心,鼓勵、支持社會有識之士興辦、創辦各類民營企業,為創業者提供市場信息、項目推介、產品指導、企業設計、營銷策劃等全方位服務。
礦區還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積聚人才、積聚創新能力的洼地效應,發揮工業園區在生產能力的延續、核心技術的開發應用、勞動力素質的逐步提升等方面強者恒強的積累效應,于2004年11月成立了貴石溝工業園區,緊緊抓住國家加快晉東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的機遇,圍繞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更好發揮園區資源聚集和優化組合功能,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設備更新和產品嫁接,積極引進培育優勢項目,穩步推進礦山機械與配件制造業的步伐,用兩年多的時間就使園區內的企業,由建園時的23家,發展成了今天的48家。如今,礦區眾多企業正在堅持走技術創新、優勢互補之路,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高“智造”水平!
(郭玉田 荊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