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翰林苑小區三期的居民發現,一夜大雨過后,13棟居民樓全都泡在了積水中,居民上班和學生上學只好卷著褲腿,在深至膝蓋的積水中出行。不少業主撥打長江日報新聞熱線求助,希望相關部門予以關注、解決漬水問題。
積水困住400多戶居民
昨日中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該小區看到,翰林苑小區三期的13棟居民樓地勢低洼,地形猶如鍋底。進出口的一面,雨水順著斜坡源源不斷地匯入進來,不時有居民卷起褲腿涉水進出,水深漫至膝蓋。
劉女士租住在小區14棟1樓,外出了幾天后回來,眼前景象讓她傻了眼:“我去年12月份才搬來,沒想到一場大雨會有這么深的積水。”劉女士擔心家中電器被泡壞,趕緊脫掉鞋襪,卷起褲腿回家查看,邊走邊撥通了房東的電話,表示要退租房子。
積水無法外排,下水道中的污水外翻,污穢漂浮得到處都是。小區內一家幼兒園的負責人開車載記者繞小區走了一圈,沿路積水飛濺,一樓的車庫及住戶家中全都淹著水。車主行車小心,不時擔心車輛會熄火。他說,幼兒園共有200多名學生,因小區積水已經停課。
隨后,長江日報記者涉水進入20棟2單元1樓住戶李師傅家中,所見之物均泡在積水中。臥室中的2張床,床腿的4個腳都墊著磚頭。李師傅說,昨日凌晨1時許,睡夢中發現積水灌入房間,趕緊和老伴起床,將家電抬到樓上鄰居家中,折騰了一晚上沒有睡覺。“去年也曾被淹過一次,水齊腰深,很多家具都泡壞了,后來我們準備了磚頭放在家里”。
這是小區第二次積水漫灌
說起小區的積水問題,居民們七嘴八舌炸開了鍋。居民代表謝先生說,翰林苑小區三期于2002年建成,共有13棟居民樓400多戶居民。小區原先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排水溝渠,雖然地勢較低,但遇到下雨天,雨水能順著溝渠外排。居住10多年來,并沒出現過排水不暢的問題。
2013年開始,小區周邊開發,渣土堆到院墻外約3層樓高,改變了小區的地貌,使得本就低洼的地勢變成了“鍋底”狀。渣土還將排水溝渠堵死,稍微雨大一點,積水便無法外排。居民們說,去年7月初大雨,小區第一次遭積水漫灌,水深齊腰。“向物業、社區、街道等部門都反映過,相關部門也曾來實地調研,但一直沒解決問題”。
小區物業負責人介紹說,去年7月小區淹水后,城管、水務、社區、街道等人員多次前來查看,準備鋪設2條直徑1.5米的水泥管道,解決排水問題,但后來不知為何沒有實施,只是臨時清淤了堵塞的溝渠。
沌陽街升官渡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翰林苑小區后面原有一條很寬的明渠,連接著小區排水管網。最近幾年,外圍堆放了大量渣土,堵塞了明渠,導致遇到大雨天,積水無法排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曾拿出一套整改方案,但造價1900多萬元,考慮到成本問題,此方案后來擱淺。
水務部門:
已重新設計了解決方案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局分管水務方面的負責人介紹說,昨日早上接到居民反映后,開著唯一的泵車來到小區,從10時起開始抽排,全天未停。目前,積水已有所消退。
該負責人稱,小區外原是一塊空場地,近年來堆放了大量不明來歷的渣土,改變了小區的地勢,也壓垮了原來的排水溝渠。
“去年出現積水問題后,曾拿出一套解決方案,但造價太高,后來未落實。”該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已找設計單位重新拿出了一套方案,等天氣晴好之后,將小區外的渣土削坡,分兩級做平臺,并使用杉木樁對渠道進行加固。該方案預算80萬元,預計開工后一個月之內可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