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閆來俊報道:南村鑄造是南村人的驕傲,歷史上該鎮就有“鑄造之鄉”的美稱。上世紀八十年代,該鎮依托豐富的煤鐵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鑄造業,全鎮小鑄造風行一時,當時蘇州生產的國優產品“長城”牌電風扇所用底盤均出自南村鎮。
進入本世紀以來,產品由過去單一的污水管逐步拓展到多規格、大口徑、精密型鑄管和各類市政鑄件,實現了由普通鑄管向中高檔鑄管鑄件的成功跨越,特別是全鎮鑄管產能每年達到八九十萬噸,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地位舉足輕重,更加奠定了“中國鑄造之鄉”的地位。
然而,近兩年來,南村鑄造業在“寒冬”中生存,加之可怕的惡意競爭,我市鑄造業涌現出的優秀企業,很難再見到南村鎮鑄造企業的“身影”。
我們期待著“鑄造大鎮”的涅槃重生,期待著鑄造這一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全市經濟企穩向好的有力拉動力。
最紅火的時候,南村鎮鑄造企業多達50多家,當時,207國道這段運輸鑄管的大車絡繹不絕,每天都要有上百輛,那生意,真是個火!”南村鎮經聯社主任翟國慶說,由于企業多、產量大、銷路好,鎮里根本無法滿足用工需求,沒有辦法,一些企業只好到李寨、南嶺、晉廟鋪等鄉鎮招工,并且每天上下班用班車接送,全鎮50多家鑄造企業一度吸納8000多名務工人員。
然而,記者采訪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有些企業廠門緊閉,大有“熄火倒灶”之意;有些企業雖然生產著,但“門前冷落車馬稀”,失去了往日“風采”。“主要是市場需求不旺,使得企業生意冷清,困難重重。”翟國慶說。
“現在是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在夾縫中生存。”見到金秋鑄業副經理任向庭時,他的第一句話就透出了心中的無奈。以前一噸球墨鑄管要賣到三四千元,利潤十分可觀;而目前的價格只有2700元左右,除去1900元的鐵水錢和人工費用、水電費等,僅有100多元的利潤。“這都是管理好的,有些規模小的、效益差的干脆就沒有利潤,可這也不得不生產,因為畢竟每家要養活那么多人。”
市場“寒冬”中,南村鑄造還面臨的一大難題是:就算貨銷出去了,錢也無法及時結賬,即使結,也是銀行承兌匯票。翟國慶介紹說,以前承兌匯票占到企業的百分之十幾,如今占到了90%以上;企業無法到賬的貨款,少的有100多萬元,多的達上億元,這使得企業的資金周轉更加困難。
目前,南村鎮不少鑄造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就連屬于“大塊頭”的鑫環球公司也加入到其中,使本就處于蕭條期的鑄造產業增添了更多“寒意”。“南村鑄造鼎盛時期,年產量達到了100萬噸左右,而目前充其量只有七八十萬噸。”一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
在市場低迷的形勢下,一些企業也試圖通過研發和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來擺脫“困局”,但終因受資金、人才、技術所限,最后都不了了之。
對當前南村鑄造的情況,一些企業家認為,除了市場行情不好因素外,更嚴重的是企業間的惡意競爭。“畢竟大家都是做企業的,市場周期還是了解的。”
2003年,引進了水冷金屬型球墨鑄造等工藝和技術,使企業效益大增。然而,在不到四五年時間,鎮里就又冒出多家擁有該技術的企業。集群集聚發展,對南村鎮來說,應該是個好事,不僅可以做大做強產業,擁有更多市場話語權,同時能夠增加稅收、解決就業。
但是,由于各企業生產同規格、同型號的產品,同質化嚴重,而不是上下游銜接、相互配套、分工合作的關系,加之生存壓力加大,企業之間無序競爭、惡意壓價、相互拆臺,嚴重制約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老鄉,去哪里拉貨啊?”“去某某公司。”“別去那里了,到我們企業給你便宜50元,絕對是同樣的產品。”企業間“打劫”客戶的事情在南村鎮重復上演著。而這樣的競爭,得實惠的是客戶,受傷害的是南村鑄造,導致產品價格一跌再跌,最終跌的“無利可圖”,在艱難中度日。還有,就是企業之間相互“挖”人的現象也時常發生著。你給5000元,我給6000元,他給7000元,有些工人接觸新技術、新工藝沒有多久,還是“半把刀”,就被其他企業“挖”走,成為該企業的師傅,而這產生的直接后果是產品質量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保證。
“集群發展,本來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但如果同質化嚴重,必然要造成惡性競爭。這樣的話,對產業的發展百害無一益。”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成少宏說。如今,本該大有作為的南村鑄造,不論是產品檔次,還是經濟效益,反而要比單打獨斗的高平泫氏鑄業差許多,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其實,惡性競爭帶來的危害,企業經營者心知肚明。“因為相互壓價,南村鎮整個鑄造行業每年要減少10個億的收入,攤到每家企業,損失可不是個小數字。”一企業家對記者說。
為了消除惡性競爭亂象,澤州縣政府、南村鎮政府以及縣經商局都曾經下過很多功夫,并多次和企業家座談,希望他們開拓思路,通過相互參股、重組整合來統一售價,共同承擔生產任務,避免競相壓價,但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這主要是缺少行業龍頭,各企業規模一樣、實力一樣、工藝一樣,整合后,誰都想做老大。”縣經商局副局長張茹一語點破。
3
鐵水禁運使企業雪上加霜
鑄造產品的原材料或選鐵水,或選鐵塊,但鐵塊運到企業還得進行二次熔煉,待化成鐵水后方可澆鑄,這樣不僅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廢氣排放,而且每噸產品成本將提高200元左右,因此,企業在生產中都會直接選用鐵水。
而現實情況是,南村鎮僅有金秋、春晨興匯兩家企業擁有“冶鑄一體”高爐,年產量為30多萬噸,遠遠滿足不了全鎮上百萬噸的鑄造產量。不得已,一些企業只好購買高溫鐵水車,并掛靠在山西汽運集團晉城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名下,遠赴去陵川、高平以及澤州縣的川底鄉、城區的大車渠村拉運鐵水。
據介紹,高溫鐵水的溫度在1300-1500度之間,一旦發生翻車或潑灑,沾上鐵水的任何物體基本都會被融化,存在著安全隱患。同時,南村鎮的道路大多屬于三級公路,限重為30噸,而鐵水車光底部的板車自重就在20噸左右,再加上重達二三十噸的鐵水罐,完全超出了公路承載標準。
晉濟高速巖后隧道3·1事故以后,市交通運輸局根據《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以及交通運輸部2004年下發的《關于將鐵水作為危險貨物運輸的批復》,注銷了山西汽運集團晉城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危險貨物9類(鐵水)經營資質,取消了所有鐵水車輛的營運證件。也就是說,現在公路上跑的鐵水車均屬于非法運營,而這對南村鑄造業來說,是致命打擊。“沒有了鐵水,全鎮鑄造企業將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翟國慶說。
為了發展,一些企業將原先早已放置不用的沖天化鐵爐給重新利用起來,通過落后工藝熔煉鐵塊。“雖然生產成本、環境壓力大大增加,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由于鐵水無法正常供應,一些企業無奈地選擇了減產和停產,而曾是鎮里重點企業的興方管業公司,干脆將企業轉到了高平,利用當地現有的“冶鑄一體”高爐進行生產。
看到這種情況,縣里和鎮里的領導也非常焦急和重視,多次和交通、運管等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希望找到契合點,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可安全紅線無法逾越,結果可想而知。
4
加快轉型升級方能再展雄風
轉型升級是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為了推動南村鑄造持續健康發展,澤州縣政府和南村鎮政府決定建設南村鑄造工業園區,上馬100萬噸高檔鑄管和2×450立方米高爐配套項目,將園區打造成“冶鑄一體化”協作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區。同時以兼并收購或控股、參股的形式成立山西天恒鑄業有限公司,讓其為投資主體和建設平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并努力走出一條“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的路子。
“如果這兩項舉措推進順利的話,將有效解決惡性競爭和鐵水短缺的問題,有力提升產業的競爭實力。”張茹說。令人欣喜的是,當前天恒鑄業有限公司完成了組建,鑄造工業園完成了總體規劃及環評規劃并得到了批復。而進展不順利的是100萬噸高檔鑄管及2×450立方米高爐配套項目的環評批復。目前,縣里、鎮里高度重視,多次派人到省里進行溝通。
采訪中,有些企業的管理者對上馬100萬噸高檔鑄管和2×450立方米高爐配套項目抱有的希望不大,雖然高爐為“冶鑄一體”項目,國家沒有明令淘汰,但由于環保政策收緊,環評能否獲批,還未可知。對此,他們希望在園區的建設上,能夠多做一套方案,如果高檔鑄管和高爐配套項目不能獲批,可及時進行調整,千萬別錯失了發展機遇。
成少宏說,在成立天恒鑄業公司中,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并出面進行積極協調;企業要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進一步鞏固并擴大現有市場份額。同時,嚴格擬入園企業準入門檻,從管理、技術、產品、能耗等多個方面設置入園標準,積極鼓勵規模較大、經營模式先進、擁有核心技術或節能降耗效果突出的企業入園,并為其進一步擴大優勢提供全方位服務。當前,政府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有計劃地關閉一批“效益差、規模小、裝備落后”的企業,扶持一批“規模大、效益好、技術先進”的企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實踐,不少鑄造企業家意識到了人才重要性。他們表示,將在培養和引進人才工作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氛圍,通過科技進步和人才素質的提升,打造一支知識性、技術性、創新型人才隊伍,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同時,千方百計利用好本地現有人才,合理引進外部人才,使轉型升級中急需的各類優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此外,希望各級政府要積極支持企業自主創新,邀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進行對接,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提升鑄造企業創新能力。
我們期待著“鑄造大鎮”的涅槃重生,期待著鑄造這一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全市經濟企穩向好的有力拉動力。
金秋鑄業“冶鑄一體化”高爐。